大雨倾盆时导致的城市内涝、盘旋在城市上方的“空中蜘蛛网”、维修管道导致的“马路拉链”……面对诸多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的城市病,各地一直都在寻找彻底根治的办法。2016年,太原市启动晋源东区综合管廊工程,将电力、通信、污水、供热、燃气等管线分类迁入地下“豪宅”,并进行实时监控。
根据规划,该项工程共涉及古城大街、实验路、经二路、经三路、纬三路5条道路,管廊总长度达到10.15公里。作为我省首个综合管廊工程,工程进展、管廊布设等情况备受众人关注。4月25日,相关人士实地探访综合管廊施工进展最快标段。太原装修网获悉,自去年9月开工建设至今,古城大街滨河西路至实验路段的综合管廊主体建设基本完工。其内部共设5个舱室,为全国结构最繁杂的综合管廊。
检修人员可以乘车通行其中
4月25日上午,在滨河西路古城大街施工现场,位于古城大街正下方的综合管廊样子已经显现,主体建设基本完工。
沿着由木板搭制而成的台阶向下抵达综合管廊正前方,这里距离地面约有9米深。新建管廊布局为4列,共分5个舱室。根据上方标注可以看到,燃气舱、综合舱、电力舱为独立的3列,另一列则分为上方的雨水舱和下方的污水舱。
“该项工程的设计综合了国内各个城市综合管廊的优点,是目前国内舱室最全面、最复杂的综合管廊。”中铁十二局集团太原市综合管廊工程项目部书记赵欣介绍,在其他城市或道路,一般最多有3个舱室。
此次新建的古城大街综合管廊高约5米,大约有普通住房的一层半高。其中,综合舱是综合管廊中面积最大的,宽4.8米,分别设有中水、自来水、热力等管线,后期检修人员可以乘坐检修车通行其中。
管廊建设是海绵城市的重要部分
近几年,太原市经历数次暴雨天气,激增的雨水无法排走,导致多路段积水严重。去年,太原市制定出台《太原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(2016—2020年)》,提出将通过海绵公共设施建设、生态环境美化等方式,实现中心城区“小雨不积水、大雨不内涝、水体不黑臭、热岛有缓解”的综合效应。
海绵城市是全新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,管廊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。古城大街下方的综合管廊将雨水和污水分设两个舱,一方面考虑管网的管径,同时也综合考虑水位、流向等问题。
基坑最深处达19米
太原装修网了解到,晋源东区综合管廊所处地势平坦,但地下水位高,泥土松软且含水量大。“由于古城大街最西侧紧邻汾河,开挖不到2米就看到水了。”赵欣说,基于此,这里的综合管廊建设采用明挖法施工,基坑最深处达19米。
综合参观各地管廊建设经验,该项工程采用SWM工法桩、塑钢模板、铝模板等较为先进的施工工艺。赵欣介绍,采用SWM工法桩进行地基加固施工,降水后明挖,并采用钢支撑;在管廊主体工程施工中,针对管廊空间有限,采用新型轻便的塑钢模板、铝模板,免去钢模板笨重、吊装、组装、拆除等环节,加快施工进度同时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强度。
按照综合管廊设计使用年限,该项目力争建设寿命达百年的最强管廊。
综合管廊可降低管线更新成本
“目前,我们正在做顶板上方的夹层结构施工,包括综合管廊的通风口、排风口、投料口等。”中铁十二局集团太原市综合管廊工程项目副经理穆耀茂说,这些口都可以通到地面,也可成为紧急情况的逃生口。
据太原装修网了解,按照工程计划,5月初该综合管廊建设完工,6月底古城大街道路建设完工。
赵欣介绍,综合管廊建成投入运营后,可以降低管线更新和维修成本,节约路面开挖和修复费用,一劳永逸地解决“马路拉链”“空中蜘蛛网”等城市通病。
与此同时,在古城大街与实验路附近将建设一处综合管廊控制中心,配备设备监控、安全防护、自动报警系统。通过布设在管廊里的摄像头等敏感接收器,对各类管线实现24小时监控,并实现信息互通,从而使工作人员能及时、精准发现并处理问题。